原新:

导读:新浪财经讯9月20日至22日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举办第十届新莫干山会议(2019秋季论坛)暨纪念莫干山会议35周年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认识与应对”为主题,深...

新浪财经讯 9月20日至22日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举办第十届新莫干山会议(2019秋季论坛)暨纪念莫干山会议35周年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认识与应对”为主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对新科技革命对人类影响、中国改革发展新时代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

20日下午,分论坛“数老龄社会:转型与创新”举行。老龄社会是人类社会从未有过之大变局,既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条件。老龄社会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将日益超出人们的理解和想象。就中国而言,老龄社会与信息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相伴而生,具有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新出席并发表主题为“老龄社会的人口红利转型”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谢谢各位来宾!参加今天这个会我比较激动,从1984年莫干山论坛创始至今35年,这是第一次把老龄问题纳入到莫干山论坛当中,而且又用了老龄社会30人智库的名号,很好,充分说明老龄社会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刚才几位专家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放在了千年,甚至万年的长周期当中去考察,我现在把它拉回到百年之内的现实中来看。刚才党俊武主任说老龄社会看不见头,是常态的人类社会现象,那我们就来看看本世纪中叶以前能看见的老龄社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我演讲题目是“中国老龄社会的人口红利转型”。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但是绝对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刚才大家说长寿是人类伟大的进步,实际上与长寿对应的另外一个伟大进步是少生。没有少生,没有长寿,就架不起来老龄化的高台,也就没有老龄社会,而长寿和少生是全球性趋势。另外,改革开放40年还有一个伟大的进步就是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升,它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积累了雄厚的人力资本。

作为一个基础性理论,人口转变是人口学最基本的理论,解释的就是人口发展从高生、高死,低增长,到低生、低死低增长的演进过程。比较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人口转变过程,因为我国有计划生育政策,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所以我国的人口转型和其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型都不太一样,急和快是我们最基本的表现。

人口不是决定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人口红利是建立在人口学基础上的经济学的概念,不是一个单纯的人口学概念。人口机会是复合变量,它是人口红利能够实现的人口学基础,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机会。人口机会不会自动转化为经济红利,人口机会能够变成人口红利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是否匹配。动态看,随着人口转型,人口机会和人口红利也都在转型。

这张图实际上反映了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大家能够明显的看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死亡率率先下降,经过三年困难时期反弹之后又继续下降,在70年代中期以后就达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6~7‰,这是多数发达国家人口转变历史上从未达到的死亡率低水平。

人口出生率在死亡率下降之后也很快的开始下降,但是在下降之前已经经历过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两个人口增长高峰。如果我们划代,图中展示了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我国经历过两个人口出生高峰,我们称之为“婴儿炸弹”。当然婴儿绝对不会永远停留在婴儿期,20年后一定会成长为劳动力,而这个变为劳动力的时期恰恰就落在了改革开放的40年当中,给改革开放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劳动力炸弹”。当然,劳动力也不会永远停留在劳动力期间,年龄还会继续增加,走到后面一定是“老年炸弹”,就必然带来人口老龄化,形成老龄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看人口年龄结构,你会看到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和人口比重都在不断增加,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过度到成年型,从典型的金字塔形状变为“中间大、两头小”的形状,形成劳动力供给最丰富的年龄结构。当然,最终会演变为“上面大、下面小”的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

如果看具体数据,从1978年到2018年的改革开放40年,总人口从9.7亿增长到了14亿,劳动力人口从5.4亿增长到了9.4亿,而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55%增长到70%以上,现在回落到66%。

在这样一个人口状态之下,社会再往前走,十九大提出的“两个十五年”发展战略,期间,人口总量会达到峰值然后开始减少,也就是说,人口会进入负增长的区间。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会不断地加剧,从深度老龄社会走向重度老龄社会,这是一个基本的人口国情。老龄社会是未来“两个十五年”战略发展期的人口基础。

改革开放40年我们怎么收获的人口红利?一是劳动力规模的巨大,人力资源供给丰富,这个是我们收获人口红利的前提。二是在劳动力规模巨大的基础之上,人口的抚养负担持续下降,抚养负担下降的主要来源是少年儿童的抚养负担迅速下降,而老年抚养负担缓慢上升。如果按照抚养负担低于50(15-64岁人口=100)来判断,我国的人口机会窗口开放期是1996-2032年,大约37年的周期。改革开放40年就恰恰与这个时间段重叠。三是劳动力价格极其廉价,197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72元,现在是28228元。劳动力的供给近乎无限、抚养比下降其低、劳动力价格低廉,在加上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造就了高劳动参与率,这是我国成功的收获人口红利的人口基础。

开发和利用人口机会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呢?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摸着石头过河”的制度创新,包括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转型,也包括刚才易先生谈到的城市化战略,允许农村人口流动转移政策,充分就业战略,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以及其他的公共政策,比方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使得我们充分发挥了“女性半边天”的作用。

同时,这40年我们还赶上了和平的、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我们主动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成为全世界引进外资和有效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接纳了发达国家转移产能,这些产能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先进的,促进了中国生产力的提升。这些要素的综合作用,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这个经济奇迹的GDP增长表现为:从1978年3678亿元增长到2018年90.03万亿元,人均GDP达到了6.5万元,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改革开放40年的GDP年均增长率约为9.5%,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持续这么长时间、这么快的经济增长。从2010年以后,中国就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我国的经济总量相当于全世界的15%,相当于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2/3。

从今往后,跨入了“两个十五年”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时期,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用15年的时间实现社会主义基本现代化;然后再用15年的时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就是建党100年和建国100年两个百年发展目标。毫无疑问,实现这两个伟大目标的人口基础是不断深化的老龄社会。但是不要悲观,机遇依然存在,人口机会依然存在。

一是劳动力虽然开始减少,但是规模依然庞大。我刚才说1978年15-59岁的劳动力是5.4亿人,到2011年达到最高峰值9.4亿人,2030年还在9亿人以上,2040年还在8亿人以上,2050年还有7.2亿人,比改革开放初期还要多1.8个亿。劳动力规模缩小但不会短缺,目前的招工难是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

二是如果我们真觉得劳动力数量不够,把男女性的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这样就能逐渐释放出来至少1个亿劳动力人口,同时减少等量的老年人口,到2050年,15-64岁劳动力人口会增加到8亿人以上。在人们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7岁的条件下,不是不可能的。

三是与此同时,我们会看到教育的巨大发展,这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代际比较,现在60-69岁的老年只有11%是受过高中以上教育,40-49岁的中年人24%受过高中教育,20-29岁的年轻人57%受过高中以上教育,受教育的代际改善非常显著。此外,到今天为止,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人口累计1.7亿人,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口2.1亿人,100个人当中有大学文凭的人口为12.4%,相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这个数字还不到1%,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现在每年招收和毕业的大学生加研究生、博士生超过800万,再加上中专生,合计超过1300万,这其中,理工科每年毕业的学生200万人以上,占全世界的1/4,是美国的8倍,这是非常伟大的进步,为未来发展奠定丰厚的人才基础。例如,根据牛津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未来世界的机器替代人力的现象会愈加普遍,现在到2030年,全球将有2000个制造业岗位被机器人替代,中国将会拥有1/5的世界机器人总量,未来新增机器人的1/3将会在中国,中国将近有1400个工作岗位会被机器人替代。展望未来,我国的人口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科教兴国战略等,对于未来教育发展、健康发展、科技进步等,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未来的教育会更好,人口的综合素质会更好,这是强大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在老龄社会背景下,教育进步提供了非常好的人才基础,人力资本加上技术进步的状况日益向好;未来的抚养比会增加,但相对于世纪中期之后要达到高抚养比水平,还是处在一段相对较低的状态;劳动力资源虽然在缩小,但是规模依然是庞大的;还有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潜力巨大,所有这些是“两个十五年”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时期,继续收获人口红利的人口机会。这个机会与改革开放40年截然不同,当然,要想继续开发人口红利,必须创新与之相配合上继续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和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比方说经济新动力(310328),经济质量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经济适度增长等等。当然,不要忘记,未来的发展基础是不断加剧和深化的老龄社会,困难会增加,但机遇和挑战并存。所以,对于“两个十五年”发展规划和目标,我们一方面要有充分认识和思想准备,另一方面要树立充分的自信,主动应对、积极应对、科学应对。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DOLA时尚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mail:906207380@qq.com,我们将立即处理。

关键词:
分享:
上一篇:FLOWER NINE | 为什么选择私人高级定制? 下一篇:浦发银行深耕科技金融 服务科技型企业超过3.5万户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